3月10日,在雷山县阿妮绣业有限公司,车间一派繁忙,十来名绣娘正忙着做刺绣,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多种图案被绣娘们绣得栩栩如生。

“大家现在绣的是一些供给本地人的苗绣产品,明天我要出发去深圳谈合作,对方对我们的样品很满意,顺利的话,下个月我们就可以生产订单产品了。”雷山县阿妮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阿妮说。

传承苗绣技艺,带动群众就业、增加收入,把日子越过越好,一直是她的梦想。自2008年公司创办以来,杨阿妮的刺绣产品因制作精美、质量上乘而远销北上广,也出口至日本、法国等地,她也带动了雷山县300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

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刺绣产业成为黔东南州众多农村妇女实现梦想的台。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在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开办就业车间,制作民族刺绣产品。从2020年4月至今,车间已经解决小区200余人就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绣娘。这样,农村的妇女们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家庭,还能让刺绣文化得到传承。”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贵州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祖英说。

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催化“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年来,黔东南州将刺绣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作为解决妇女创业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了妇女民族特色手工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从观赏展示收藏物品向实用商品转变,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模式转变的“三个转变”,真正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有效带动了20余万名妇女就业。

争取项目促扶持。全州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锦绣计划工作的落实,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履职尽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该州锦绣计划的发展。“十三五”以来,共争取锦绣计划领域项目资金2.1亿元,为妇女手工产业发展争取经费支持。通过整合各项目资金,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创业、绣娘就业提供场所,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建强基础促发展。目前全州共有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所16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打造了一批产业示范区和基地,先后建设了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凯里苗侗风情园示范区、台江民族刺绣示范园、雷山民族文化示范基地等,并以台江姊妹街、雷山银饰一条街、丹寨万达小镇、西江景区、肇兴侗寨等特色街区、风景名胜地为依托,建设一批民族工艺品销售网点。实现年产值500万元至2000万元的重点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超过30家,规模以上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3家。在各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刺绣就业工坊。借助万达集团整县帮扶的契机,在丹寨县打造具有非遗民族文化特色的万达小镇,有效带动妇女从业增收。

精准建档夯基础。为进一步发挥锦绣计划在带动妇女脱贫方面的作用,为“锦绣计划”精准施策提供基础数据,准确掌握全州手工妇女产业相关基数,联合相关部门对全州手工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核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中企业、手工专业合作社、家庭作坊等相关情况,对全州14.127万名绣娘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台账。指导绣娘广建手工基地,引导妇女脱贫攻坚。

评选“名绣娘”强示范。为深入推进“锦绣计划”,充分挖掘该州民族民间骨干绣娘群体,积极推动将“名绣娘”纳入“三名工程”,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人才保障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名导游、名厨师、名工匠、名绣娘”培养工程实施意见》《黔东南“名绣娘”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加强培训强人才。在“联”字上下功夫,整合工信、民宗、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指导手工企业在设计创意、产品研发、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十三五”期间“锦绣计划”各成员单位共举办手工技能培训200余期,培训绣娘2万余人。同时,加强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旅游工艺品制作与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建设旅游工艺品制作与设计培训台,保护、传承和拓展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中独具特色的银饰、刺绣民族文化,全方位,多形式培养一批实用强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人才。

培育小品牌支撑“锦绣计划”大品牌。强化品牌带动,着力培育提升小品牌,在现有的基础上唱响一批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品牌升级版。加强与杭州市妇联深度合作,唱响黔杭两地打造的“一枝独绣”品牌。

推进传统苗绣与现代技艺相结合,助力苗绣产业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黔东南州苗绣产业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目标。

到2025年,黔东南州预计将建设完成3个苗绣为主导的产业园区、10个苗绣加工基地、10个苗绣村寨,构筑产销研游一体化的产业聚集台。培育上规入统苗绣企业10户以上,培育“专精特新”苗绣企业20户以上,全口径产值达20亿元以上。

推荐内容